《饥饿的女儿》是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,其中历史老师这一角色在主人公六六(即虹影的化身)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而复杂的角色。关于“历史老师像一个小偷”的隐喻及其结局,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:
1. “像一个小偷”的象征意义
隐秘与禁忌:历史老师与六六的师生恋关系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种隐秘的、禁忌的情感。他的出现和消失都带有“偷窃”般的悄无声息,暗示这段关系在道德和社会规范下的不被容许。他“偷走”了六六的少女情怀,也象征性地“窃取”了她对世界的纯真认知。
历史的窃取者:历史老师的身份本身具有隐喻性。作为教授历史的老师,他试图让六六直面被官方叙事遮蔽的个人与家族历史(如六六私生女的身世),这种对真相的挖掘如同“偷窃”被权力掩埋的记忆。而他本人的命运也暗示了知识分子在极权时代对历史真相的“窃取”与抗争。
2. 历史老师的结局:死亡与真相的湮没
在小说的结尾,历史老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。这一结局具有多重含义:

政治压迫的牺牲品:历史老师背负着过去时代的创伤(可能涉及“右派”身份或政治迫害),他的死亡象征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无法逃脱的精神困境。他的自杀是对压抑现实的绝望反抗。
情感的崩塌:他与六六的关系始终笼罩在 guilt(负罪感)与 secrecy(隐秘)中。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(如六六的身世、家族的苦难),这段关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,他的死亡成为情感与道德双重崩塌的必然结果。
记忆的湮灭与重生:他的死让六六被迫直面被掩盖的家族历史,同时也促使她通过书写(即小说本身)重新“窃回”被偷走的记忆,完成对个人与集体创伤的救赎。
3. 虹影的创作意图
虹影通过历史老师的形象,探讨了个人与历史、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张力:
历史的“小偷”与“记录者”:历史老师既是试图“偷窃”真相的觉醒者,也是被历史吞噬的受害者。他的死亡暗示了在特定年代,个体对抗宏大叙事的悲剧性。
女性成长中的“偷窃”隐喻:六六的成长伴随着对身份、性别和历史的“偷窃式”追问。历史老师作为引导者,既是她觉醒的催化剂,也是她必须挣脱的枷锁。
历史老师的“小偷”形象,既指向禁忌关系中的隐秘性,也隐喻了在极权社会中对历史真相的艰难追寻。他的自杀不仅是个人悲剧,更是时代病症的缩影。而六六通过书写这部小说,最终完成了对历史老师之死的超越——她以文字“窃回”了被遮蔽的记忆,将个体的创伤转化为抵抗遗忘的力量。